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1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她喝的是假催情水,他丢的可是真学位啊!”

女孩别怕田静 女孩别怕 2023-01-23


大家好,我是田静。


一个女生身边可能围绕着多少危险?


只是在图书馆学习,吃个饭的功夫,咖啡里都可能被投药。


掀起的恐惧,是一句“不是迷奸药而是牛磺酸”就可以解决的吗?




女生们揪出了投药的人


这就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女生小A遇到的真实事件。


她在吃完饭后,回到图书馆,端起桌上的咖啡,喝了一口。


发现味道不对,她没有吞下去。


△聊天记录 图源|上外女生


随后,小A去保卫处查了监控,发现对方是自己认识的男同学


早在几天前,对方就开始搬到自己图书馆位置附近复习。


但这件事几乎无法提前预防,因为相信没有人会怀疑一个相识、无过节的同学藏着祸心。


事情发生后复盘,小A才发现这个举动的不对劲。


小A立即和朋友说了,投药事件在上外掀起波澜。


△小A的朋友圈 图源|上外女生

大家开始猜测:小A杯里的,可能是催情药物。


当事人尹某某,可以说是拥有一张金光闪闪的履历。


他来自上外卓越学院——一个由各个学院尖子生聚在一起组成的专门学院,还是高级翻译班的班长,曾经参加过外交部遴选,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还是预备党员。


6月12日当天,小A立即报警。


警方的效率也很高,当晚对尹某某实行了拘留。


小A还去医院做了个体检,好在没有异常,但是心里留下的阴影,却难以消除。


在知道这件事后,上外的女生们没有一丝犹豫和怀疑,也没有对尖子生的所谓“滤镜”,开始抱团为小A发声。


她们给小A打码、保护她的隐私,开始接力转发,希望更多人看到。


这一次,受害人的身份、照片、信息都没有流出一分,这让我觉得很欣慰。


经过警方化验后,证实所谓“异物”为牛磺酸泡腾片。



这个产品本身添加了牛磺酸、肌醇、维生素B族、烟酰胺等,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起到提神的作用。


然而,在电商平台上,它却被贴上了女用、速效、情人媚的标签,暗示有催情效果。



现在,事情好像有了一个“合理的结果”


牛磺酸在电商平台下架了;

女生也没有遭受实质伤害;


但这一切,就该这样结束了吗?



“得饶人处且饶人”?


老实说,这几天危害女性安全的事件接连曝出,我想这也许对整个社会的观念会是一次震动。


然而,当女孩们一边忍受着恐惧,一边坚持为当事人发声的同时,不断遭到一种声音的否定和攻击:


你们太过了。


“牛磺酸不就是维生素,对身体还好。”


“催情药都是女的YY出来的,有被迫害妄想症。



因为上外学生们的诉求是要求学校惩戒尹某某,一些人生怕他被开除。


“培养一个大学生也不容易,得饶人处且饶人。”



说来说去,他们无非抓住结果反复论证:没有伤害,就没有危害。


但事实我们都知道,不过是一个笨贼遇上了无良商家——有犯罪的动机,但却不小心买了假药,导致犯罪未遂。


这并不能抹煞尹某某动的歪心思。


这也确实不幸中的万幸。


因为如果对方买到了真药,女孩不仅可能遭到性侵,还可能因为药物而丧命。


我不是在危言耸听。


如今对于这件事的讨论,其实已经有些跑偏了。


不管是某些官媒认为“该下架的不是牛磺酸泡腾片,而是以讹传讹的虚假宣传与诱导消费”,应该打击虚假宣传;


还是“催情药根本不存在”。


我们应该正面的事实是,如今在市面上仍旧能买到客观上能起到“迷奸”效果的药物。


它们大多数不会打着明晃晃的“迷奸”标签,而是以香水、保健品、功能性饮料的形式售卖,再加上一些暗示性黑话。



这类药物的实际作用当然不是催情,而是麻醉。但因为它会被不法分子使用,成为性侵女性的工具,因此又有个名字“约会强奸药”。


最常见的就是“G药物”——GHB(γ-羟基丁酸)和GBL(γ-丁内酯)。


它是无色无味的油性液体,可以溶解于软饮料中被人体摄入。


G药物的可怕之处在于药效大和检测困难。


低剂量的G药物能提升人的状态和性欲,但一旦过量,哪怕不到毫升,也可能会引发神志不清、失去知觉甚至停止呼吸。




同时,我们前面提到,它无色无味,难以察觉,而且容易被人体吸收代谢,事后检测也很困难。


除了G药物外,像七氟烷这样的麻醉剂,同样能让人失去意识,过量时会危及生命。


去年2月,在广东佛山,有个主管就因为想使用麻醉剂迷奸女孩,导致她猝死。



而这些麻醉品,不少都是非管制药物


我想,当这样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发生,对于加强药品管制的呼吁也一次又一次,危险仍旧存在。


比起上面那些争论,彻查这类药物的产业链才是关键。



惩罚性骚扰,并没有错


我还想聊聊,对当事男生的惩罚究竟应不应该。


在很多人眼里,不论偷拍、性骚扰,还是这次“投药不成”,似乎危害都不大。


每当女孩们提出记过、开除这样的诉求,总有人觉得太“咄咄逼人”了。


但事实却是,高校里女生的安全感,早已被蹭出不穷的性骚扰事件击溃了。



就拿今年5、6月来说——


6月13日,有无锡的网友自称系江南大学学生的男友,发布微博称5月28日凌晨一男生进入女生澡堂逗留近一小时并偷拍。


6月12日,西南交通大学的女生表示,自己在校园洗发店里遭遇猥亵,因为没有监控而很难取证。


5月30日,温医大男生申某某,猥亵多名女生。他用下体蹭一名女生时,被围堵,学生们揪着他的衣服不放,同样被行政拘留;


5月26日,浙江传媒学院,男生叶某某在教学楼用手机偷拍,他被行拘3天,学校做出留校察看处分,随后男生退学;


5月21日,上海财经大学,同样在图书馆,一名男生把沾着自己精液的卫生纸,塞进了熟识女生的包里。



……


这只是曝光、得到处理的部分案件而已,如同冰山一角。


性骚扰不仅普遍,隐案率还非常高。


而在2017年广州性别教育中心和北京义派律师事务所合作的《中国在校和毕业生遭遇性骚扰状况调查》中显示,高校性骚扰中超过一半的人选择沉默,向校方和警方报告或报案不到4%。


层出不穷的高校性侵犯案件背后,可能还有大量没有被看见的案件。


不愿报告或报案背后,其实同样是安全感的丧失——


担心得不到处理,自己反倒遭受指责。


更关键的是,这些事件不应当只靠当事人的孤勇,或是其他学生的相助,还需要制度上的保障。


我们从上面那些案件中可以看出来,警方根据《行政处罚条例》对性骚扰者进行行拘只是一方面,学校层面同样需要行动起来。


然而至今,国内对校园性骚扰都没有明确处罚机制,针对学生的保护机制缺失。


似乎每一次,当网络的讨伐声量大起来,学校才不得不改变原先息事宁人、让学生沉默的做法,给予性骚扰者惩戒。


我希望,最近集中曝光出来的校园性骚扰案,能带来一些不同。


被骚扰的女孩们已经不再沉默,用自己的发声,打破了校园性骚扰“隐蔽性”的特点。


团结在一起的女孩们,正通过自己的行动和立场,努力找回丧失的安全感。


随着站出来的女生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修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涉及与性骚扰相关的内容。


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从公民基本权利的角度进行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9修正)从刑事犯罪的角度保护公民相关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从民事权益的角度进行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从妇女权益的角度进行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正)从未成年人权益的角度进行保护。

……


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共同保障了我国公民在面对性骚扰时的合法权益。


正如上外女生们说的那样:


“这个世界怎么了?女性活着艰难。”

“但我们不站出来,女性会更艰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